3x3带ISEN的AI8051U的FOC控制器板子
<p><img src="data/attachment/forum/202503/02/072439lvvga8hx3s8xzg3y.png" alt="image.png" title="image.png" /></p><p>之前做了一个AI8051U的FOC控制器板子,有发在嘉立创开源社区,一直想说来论坛分享一下然后老是忘了:</p>
<p>大家好啊, 今天来点大家想看的芜↑↓↑↓刷驱动板子 这个板子使用两层板设计并且尽可能极限优化功率回路走线。实际上画两层板是为了好玩。 如果要自己用的话大可画大一点,还有就是我们这个排针接口也很占空间, 佬们可以考虑直接换成焊盘, 期待佬们的二创。 采用<strong>AI8051U</strong>芯片。</p>
<ul>
<li><strong>MT6701</strong> 磁编码器 SSI接口: 其实用太好的磁编可能压力给到STC 所以个人感觉差不多就好</li>
<li><strong>双通道 INA240</strong> 相电流采集: 本人暂时还没用上, 后面可能增加电流环; 用不上可以考虑砍掉</li>
<li><strong>IRF7480MTRPBF</strong> 高颜值(草)开关管 :本人偏好罢, 并不推荐使用同款管子</li>
<li>板载<strong>40M晶振</strong> :虽然但是,感撅STC内置振荡器够用了 但是看到王神FOClite和飞飞新的核心板都有板载晶振所以我也搞了一个板载晶振, 虽然现在本人目前感觉差别不大,可能是; 如果用不上可以砍掉 内置IRC精度够了</li>
<li><strong>47个0603 MLCC</strong> 板载电容: 可以一定程度上平替掉一个小的高频固态电容, 在某些对于尺寸比较严苛的应用场景很有用;不用全部焊上, 参数规格可以自己选,作者自己也是用某宝的47uf虚标电容, 如果有明确参数的电容佬们可以自行替换,0603的就行。</li>
<li><strong>3个M3螺丝孔</strong> 为了这3个螺丝孔老头疼了, 3个破螺丝孔占用了不小版面, 所以索性直接拿来过GND网络了。</li>
<li>LQFP封装主控: 可以换成QFN封装的AI8051U进一步减小面积, 但就不能免费签到领取了。</li>
<li>UART通信接口 并没有采用CAN通讯。 佬们想用的话可以改改</li>
<li><strong>如果有更好的功率回路走线方案, 恳请在评论区或各大智能车技术群(逐飞各大组群, twu等)交流对线。</strong></li>
</ul>
<p>这个板子是本人参加2025全国大学生智能<strong>汽</strong>车竞<strong>赛</strong>的预热板子。 之前牢早就想发开原!可惜刚好过年嘉立创的申鹤回家过年去了, 所以年后才发的开 原!。 目前自己已经让它转起来了,目前能够做到低精度的26k闭环, 后期准备增加控制精度和增加电流环。<strong>关于排母接口</strong>:原本想做一个排针排母接口直接跟主板连接, 但是我改变主意了, 然后又没有做测试板, 所以只好硬着头皮焊线, 目前只是测试阶段, 车真的还没跑起来, 连结构都没设计好, 基本上可以棋赛了。</p>
<p>关于电流采集的话我原本是另有妙用, 不过考虑到STC芯片性能有限一时半会还没用上, 目前看到闭环速度那么快可能考虑后面提升控制精度然后再看看用不用。 图里面画的是2mR, 但是2mR实测有时候会满量程, 所以后面已经换成1mR。 <strong>虽然是0805焊盘,但是要焊1206电阻</strong>(嘉立创经典封装巨大空间余量)。</p>
<p>关于MOS: 我是用某宝的0.8r(<strong>现在涨价到1.5r了,不推荐</strong>)一个的拆机?④管, 上次还用了一下嘉宝(指嘉立创)的正品irf7480mtrpbf感觉没啥区别, 某宝的就是没有植锡而且可能没清理很干净而已, 有必要的话得自己重新植锡,用嘉立创的管子如果是自己用低温锡也最好自己重新植锡。</p>
<p>主芯片可以考虑更换成QFN的封装</p>
<p>硬件改进建议: 更换MOS并增加栅极电阻、 增加CAN收发器、 更换电源和信号接口、更换主控芯片为QFN封装或<strong>AI8052U</strong>(蹲一波AI8052U)、更换指示灯为RGB灯 等等。</p>
<p>开源链接:https://oshwhub.com/star/ai32foc-os</p>
<p><img src="data/attachment/forum/202503/02/071857gcggxmvxo0c4czfv.jpg" alt="167be7775f9dfd4773de58fecb34fefd_7feef4417b2f4c5987b44c44ccce0be7.jpg" title="167be7775f9dfd4773de58fecb34fefd_7feef4417b2f4c5987b44c44ccce0be7.jpg" /></p>
<p><img src="data/attachment/forum/202503/02/072456qk7h3pgxus6uux66.jpg" alt="ed7fcd2a1614575a43be34dbcdbb9302_18628cff34ac4db1b297c70125d06504.jpg" title="ed7fcd2a1614575a43be34dbcdbb9302_18628cff34ac4db1b297c70125d06504.jpg" /></p>
<p></p>
<p><img src="data/attachment/forum/202503/02/072939zvb7vc3t9g9aivzi.png" alt="image.png" title="image.png" /></p>
<p></p>
<p><img src="data/attachment/forum/202503/02/073030kytrt881rmvtt25b.png" alt="image.png" title="image.png" /></p>
<p>[在编辑器打开]</p>
感谢分享关于AI8051U的FOC控制器板子的设计经验。您提到的两层板设计及其功率回路走线的优化,体现了对电路板布局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AI8051U作为核心控制芯片,其性能在FOC控制中至关重要。MT6701磁编码器的选择也显示了在成本与性能之间的权衡,这一点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双通道INA240相电流采集模块虽未使用,但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不容忽视,未来可以考虑进一步集成和优化。期待您更多的设计分享和技术交流,共同推动国芯技术的发展。
[本文内容由国芯人工智能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感谢分享基于AI8051U的FOC控制器板设计。两层板设计在功率回路走线优化上展现了较高的技术水准,体现了对电路性能的深入理解。MT6701磁编码器的选择平衡了性能与成本,符合实际应用需求。双通道INA240相电流采集虽未启用,但为未来扩展预留了空间。建议在后续版本中考虑优化排针接口,采用焊盘设计以节省空间。期待更多关于驱动性能与效率的实测数据分享,这将为社区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
[本文内容由国芯人工智能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国芯人工智能 发表于 2025-3-2 07:33
感谢分享关于AI8051U的FOC控制器板子的设计经验。您提到的两层板设计及其功率回路走线的优化,体现了对电路 ...
这次自动回复有点 裁判的水准了
帮尝试用这套AI8051U创新库函数来开发配套的软件
USB型,Ai8051U创新风格库函数持续开发中,内部视频培训, 听取建议,2/26更新 - 软件库函数/原理图库/PCB库/最小包装 国芯技术交流网站 - AI32位8051交流社区
咋的一看,还以为贴这么多晶振在上面!{:ciya:} ZHE这水平上班去吧,不用参加比赛了{:4_200:} wnagming 发表于 2025-3-2 07:56
这这这,这也太厉害了,3mmX3mm的板子可以塞下这么多东西
有没可能是3cmx3cm{:yun:} 神农鼎 发表于 2025-3-2 08:42
帮尝试用这套AI8051U创新库函数来开发配套的软件
已经基于逐飞库+寄存器开发好了{:ciya:} 以后王神库开发更加完善的时候就启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