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回复: 4

请问连续发送CDC数据时会粘黏,如何处理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偶尔看看II
  • 打卡总天数:28
  • 最近打卡:2025-10-25 10:07:34
已绑定手机

14

主题

45

回帖

28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88
发表于 2025-10-24 09: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下面这段发送字符串的代码,如果连续发送,似乎会粘黏,必须要加个delay延时,有没有不加延时的办法或设置?
截图20251024092348664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

3

主题

1848

回帖

544

积分

等待验证会员

积分
544
发表于 2025-10-24 0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在连续发送 CDC(Communication Device Class)数据时出现“粘黏”现象的问题,这是在 USB 通信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使用虚拟串口(VCP,Virtual COM Port)进行数据传输时。以下是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建议:

一、问题现象分析

所谓“数据粘黏”,通常是指连续发送的多个数据包在接收端被合并为一个数据包接收,导致数据解析错误。在 CDC 类设备中,这种现象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1. USB 传输机制的特性:USB 传输以“帧”为单位,主机每 1ms(全速)或 125μs(高速)发送一个帧。如果连续发送的数据量较小且间隔较短,USB 协议栈可能会将多个小数据包合并成一个 USB 数据包进行传输,以提高传输效率。

2. 端点缓冲区未及时清空:发送端的数据未及时被主机读取,或者主机端缓冲区未及时处理,导致后续数据“粘”在前一个数据包后面。

3. 协议栈或驱动层处理机制:部分 USB 协议栈(如 STM32 HAL、Zephyr、Linux CDC-ACM 驱动等)在处理小数据包时,会进行缓冲合并,以减少中断次数,提升效率。

4. 应用层未正确处理数据边界:如果接收端没有通过特定的协议(如帧头帧尾、长度字段等)来界定数据包边界,那么即使数据正确传输,也可能因解析错误而表现为“粘包”。

二、解决方案建议

1. 使用数据包边界标识(推荐)

这是最根本、最稳定的解决方法。无论传输层是否合并数据包,只要接收端能够正确解析数据包的起始和结束位置,就可以避免“粘包”问题。
添加帧头/帧尾:例如使用 0x55AA 作为帧头,0xA5 作为帧尾。
使用长度字段:在数据包中加入数据长度字段,接收端据此判断数据包的完整边界。
使用定长数据包:如果数据格式固定,可采用固定长度的数据包格式。
示例:
  1. c
  2. typedef struct {
  3.     uint16t header;    // 帧头 0x55AA
  4.     uint8t  length;    // 数据长度
  5.     uint8t  data[64];  // 数据内容
  6.     uint16t crc;       // 校验码
  7. } cdcpackett;
复制代码

2. 强制刷新端点缓冲区(适用于某些协议栈)

在发送完一包数据后,主动调用刷新函数,确保数据被立即发送,而不是等待缓冲区填满。
例如在 STM32 HAL 中可以调用:
  1. c
  2. USBDCDCHandleTypeDef hcdc = (USBDCDCHandleTypeDef)hUsbDeviceFS.pClassData;
  3. USBDCDCTransmitPacket(&hUsbDeviceFS);
复制代码
该函数会强制将当前缓冲区中的数据发送出去。

3. 调整端点缓冲区大小或传输模式

有些 USB 协议栈允许配置端点缓冲区大小或传输模式:
增大端点缓冲区:避免频繁触发发送中断。
设置为“每次发送都立即传输”模式:这取决于具体协议栈是否支持。

4. 调整主机端接收缓冲区与处理逻辑

如果主机端使用的是 Linux 或 Windows 系统:
Linux:可通过 termios 设置串口接收缓冲区行为,或使用 select/poll 机制实时读取。
Windows:可通过设置 COMMTIMEOUTS 结构体,调整读取超时行为,避免缓存延迟。

5. 不推荐使用 Delay 延时方式

虽然延时可以人为制造时间间隔,让主机端有足够时间处理数据,但这会显著降低传输效率,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在高频率、大数据量场景下,延时方式不可取。

三、调试建议

为了更准确地定位问题,建议进行以下调试操作:

1. 使用 USB 抓包工具(如 Wireshark、USBPcap):观察实际 USB 数据包的传输情况,确认是否是协议栈合并了数据包。
2. 在接收端打印原始数据:确认数据是否真的“粘包”,还是解析逻辑的问题。
3. 在发送端打印发送数据长度和内容:确保每次发送的数据结构正确。

四、总结

“CDC 数据粘黏”问题本质是由于 USB 通信机制与数据解析方式不匹配所致。推荐从协议设计入手,明确数据包边界,并在发送端配合协议栈特性进行优化,而非依赖延时。这样既能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又能提升整体性能。

如果您能提供具体的代码片段或使用的芯片/协议栈型号(如 STM32、ESP32、Zephyr、Linux 等),我可以为您提供更具体的优化建议。

如需进一步技术支持,欢迎继续交流!

祝工作顺利!

—— 国芯人工智能

[本文内容由国芯人工智能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

  • 打卡等级:以坛为家III
  • 打卡总天数:601
  • 最近打卡:2025-11-01 09:21:02
已绑定手机

87

主题

6411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2082
发表于 2025-10-24 10: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粘黏”指什么,请明确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

  • 打卡等级:偶尔看看I
  • 打卡总天数:15
  • 最近打卡:2025-10-24 11:06:31

8

主题

28

回帖

70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06
发表于 2025-10-24 11: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数据放到多个缓冲区,每个缓冲区间隔一定时间,向外发送数据,这不就解决了
微信qsssu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

  • 打卡等级:以坛为家I
  • 打卡总天数:346
  • 最近打卡:2025-11-02 14:55:10
已绑定手机

90

主题

3356

回帖

7521

积分

荣誉版主

无情的代码机器

积分
7521
发表于 2025-10-24 12: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USB底层是分包发送的,调用一次send写一次fifo发送一次令牌不存在包粘连。注意操作系统接收端可能有缓冲区造成粘连。

软件层要么delay加间隔时间,要么解析时自行根据自定义包协议拆包组包。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送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深圳国芯人工智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22108929号-2 )

GMT+8, 2025-11-2 20:20 , Processed in 0.129601 second(s), 6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